[ DIGITIMES ]人機協作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 兼顧安全與產能成新挑戰

[ DIGITIMES ]人機協作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 兼顧安全與產能成新挑戰

工研院攜手國內外機器人大廠舉行人機協作趨勢論壇。

 

機器人需求逐年成長,尤其填補勞動力缺口的協作型機器人市場需求更是持續每年穩定成長,近年機器人各大廠也迎合市場需求推出新機種,不過話雖如此,業界觀察目前人機協作的觀念尚未達到成熟發展,也未出現殺手級應用,市場上對於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應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工研院近日集結國內外機器人大廠包括發那科(Fanuc)、川崎重工(KHI)、愛普生(Epson)、UL、台達、原見精機、皮爾磁(Pilz)等業者齊聚,共同探討協作機器人在協作安全與導入面臨的挑戰與機會。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認為,即便市場對於協作型機器人的需求爆發,但真正「人機協作」的觀念尚未成熟,目前應還處於「蠢蠢欲動」的階段。

響應胡竹生說法,台灣發那科經理陳孟弘也觀察到現階段市場確實未出現「殺手級應用」,即可真正在人機協作的概念下,在生產線上實現大規模數量的協作型機器人操作。但在此之前,業界的確應該先掌握先機,深入探討跨入人機協作的時代其必備條件是什麼。

首先最應該被重視的則是安全性議題。由於人機協作的核心就是讓機器與人在同一個空間共工,因此確保人類安全首當其衝。因此關乎安全與效率的機器人感知系統至關重要,從業界已著墨甚深的機器人視覺,到近期剛被重視的觸覺感知技術,都牽動著未來機器人樣態和產業發展方向。

原見精機總經理盧元立則指出,如同自駕車同時需要光達(LiDAR)、雷達等感測系統輔助,未來協作型機器人也不可能依靠單一感測器就能達到碰撞預防,而是朝向多種感測器的整合輔助。

但另一方面,由於機器人本身必須符合急停急動的反應與操作能力,日商川崎重工營業部協理陳彥誌則表示,因應感知系統的快速反應要求,未來市場對於感測器的演算處理能力也必須要求達到更高的標準,即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歷經感知、回應再到停止等過程。

另外,行政院勞動部在今年初也已修正「工業用機器人危害預防標準」,並公布「協同作業機器人作業安全評估要點」。而修正條文中包含「因工作者碰觸致對操作機產生衝擊力時,能自動停止運轉」的相關規定,並要求終端使用者若要將機器人跨越圍籬使用,也必須就作業環境、避災措施等達到標準規範。

在確保安全性之後,機器人的性能要求也將是下一階段市場的關注重點。台灣愛普生產業科技事業部總經理王亮國便觀察到,現今許多協作型機器人訴求簡單、安全,但大多卻是處於低速的狀態下才能完成,然而這並不符合現階段的產能要求,尤其未來製造趨勢將走向更快速的生產模式。

一旦低速運作的協作型機器人無法落實在高產能的需求上,更遑論取代人力。因此王亮國認為,市場下一步關注重點,應在於如何使協作型機器人在維持速度與精度的要求下,同時兼顧安全上的需求。

由於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智能的難度及成本至今仍舊居高不下,失敗或超乎預期的案例也有所聞,胡竹生認為,未來製造生產形式仍會趨近機器人與人類近距離人機協作。缺工與人力成本高昂問題是近年來製造業面臨的困境,因而導入機器人協助人力是未來業界趨勢。

 

出處:[Digitimes]人機協作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 兼顧安全與產能成新挑戰

返回頂端